宏電環保:領跑國內農村生活污水治理
來源: 浙江宏電環保股份有限公司發表時間:2019-03-13
轉自金華日報新聞客戶端3月11日消息 金華日報記者 倪燕英)
上周四和周五,浙江宏電環保股份有限公司接待了來自遼寧和江西的兩個美麗鄉村建設政府考察團。從去年下半年以來,該公司經常要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考察參觀團,學習該公司在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及第三方運維服務方面的經驗和技術。去年公司取得跨越式發展,一躍成為2018年度金東區“年度納稅超千萬企業” “金東區畝產稅收十強單位”。這家領跑國內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環保企業為何快速成長,發展的秘訣是什么?
公司負責人鄒可興說,依靠“核心環保設備制造+環保設施運行維護+環保工程系統集成”的商業模式,以及先進的技術和優質的服務。
?
深耕細分行業市場
據了解,浙江宏電環保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婺商回歸企業。2000年,武義人鄒可興從浙江工業大學機電工程系畢業后,創立了一家建筑防火公司,在貴州等地開展業務。2008年,看到環保商機的鄒可興決定從零開始進軍陌生的行業,成立了“宏電環保”。2011年,“宏電環保”回到金華發展。目前,公司在大氣污染超低排放治理及環保裝備制造、農村生活污水長效治理及物聯網遠程監管智慧運維等業務方面高速成長,業務覆蓋全國,累計完成環保項目1000余項。同時,“宏電環保”在環保裝備、環保大數據平臺建設及環保管家服務等方面也具備了完善的科研及服務能力,截至目前,公司已獲國家發明專利10項,實用新型專利116項,軟件著作登記證書16項,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鄒可興告訴記者,大氣污染物超低排放治理是公司最早開展的業務,主攻濕式靜電除塵、煙氣脫白、脫硫脫硝及VOCS有機廢氣治理等,華能、華電、大唐、國電、中電投、浙能電力、橫店熱電等大型企業都先后成為公司的客戶,公司具備完整的濕電裝備成套設計、制造、安裝和完善的售后服務能力,擁有一流的制造規模和生產能力,大氣污染超低排放環保設備銷售在國內名列前茅。
2014年,我省開始“五水共治”,該公司適時開展農村污水治理項目,承攬了我省各地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先后中標浦江、永康、磐安、江山、玉環等地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及第三方運維業務,完成了“藍天、碧水”的業務布局。
去年,該公司接手磐安臺口生活垃圾填埋場滲濾液處理項目,經過更換設備和改進處理工藝后,目前已成為滲濾液處理的一個示范點。公司在高濃度垃圾滲濾液生化工藝上有獨特創新,開發了自主的微生物菌種——綠清一號。這個菌種用于高濃度污水處理,對高氨氮高總氮污水有較好的治理效果。
目前,“宏電環保”擁有兩家全資子公司,形成了“一體兩翼”的布局。“一體”是位于金東區的公司總部,“兩翼”是位于衢州江山的浙江宏電環保設備制造有限公司和位于杭州的環保科技研發基地。浙江宏電環保設備制造有限公司自2015年投產以來,發展迅速,去年獲評江山市“市長特別獎企業”。同時,該公司的環保科技研發基地在環保大數據平臺建設及環保管家服務等方面具備了較強的科技研發及服務能力。去年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造,并進入上海證券交易所浙江上市企業儲備庫。
??鄒可興董事長
以技術領跑行業
據悉,該公司已申請的各項專利中,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專利有50多項(其中發明專利7項),軟件著作登記證書10項,這些專利和軟件著作權使“宏電環保”的農村污水長效治理及物聯網遠程監管運維技術走在國內前列。
鄒可興說,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表面看起來管理很簡單,實際上管理難度并不小。公司針對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點多、分散,不便維護,水質水量波動大的特點,自主研發了多級AO交替生物處理技術,利用與浙江大學、上海電力院、中國計量大學產學研合作優勢,研發成功了獨特的菌種馴化技術,使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現場維護作業頻次大大降低,同時處理效率更高,且更耐水質水量的波動沖擊。
由于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點單點處理容量小,如果采用人工定崗駐點管理,其運營成本將非常高,效率也會很低。針對這種情況,公司開發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農村污水站點遠程監控智慧管理平臺。在 “宏電環保”農村污水站點遠程監控智慧管理平臺APP上,可以實現站點實時數據瀏覽、視頻查看、歷史數據查詢、云臺控制等功能,通過在線監控和線下人員巡檢維護相給合,利用物聯網技術對農村生活污水站點的運行實施遠程監控。
“宏電環保”針對公司設計、生產、銷售、售后一體化的優勢,還推出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宏電”模式(EPC+OT),最大程度降低管理難度和管理成本。
在鄒可興看來,未來環保企業之間污水處理的主戰場在農村。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深入學習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報告》,國內其他省、市都將在學習浙江農村污水處理的經驗后,開展當地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這意味著有萬億元的市場。“宏電環保”將在總結浙江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的經驗基礎上,根據各省、市的不同情況因地制宜參與,目前已在安徽、江蘇、河南、河北、山東、四川、江西、貴州、湖南、寧夏等地開展相關業務。
( 作者:倪燕英 編輯:胡越 )